大境界·2017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年度推荐|张耀明

甘肃画廊联盟网   2018-04-01 23:32:54
 艺术的灵魂是境界。“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是产生艺术美感的根本,是流露在作品中的人生感悟。境界体现着艺术与人生的时代精神。   时代呼唤好的艺术作品,更呼唤有大境界的精品。书画家们以“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为心像,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他们将主观精神因素与客观世界相融合,浩瀚宇宙、天地万物在他们自身修养、学识、情感以至生命的倾注下,美的瞬间便定格成永恒,尺幅之中透射出具有深刻内涵的大美形象和大境界。

 大境界·2017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年度推荐:张耀明

 
张耀明,山东诸城人,字淡之,号听风堂,一壶,澹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龙瑞工作室画家,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央视书画频道特邀艺术顾问,齐鲁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张择端书画研究院院长,北京香山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贴。作品得宋元诸家、髡残、八大等影响,笔墨浑厚清新、风格古拙朴茂。

  笔墨意韵 存乎大道
——张耀明山水画面面观  

 文/丁熙明
 
品读一位画家的山水画,无论盈尺小品还是大二巨制,一眼便看出出自何人之手,在当今世事纷纭,画坛鱼龙混杂的状态下,确是一件难事。也许因为太熟稔,也许是作品面貌太清峻,风格太明晰,对于张耀明的画作,作如是观。   试从以下方面谈起。  

画格、人格与仁爱之心   一件作品耐看,在于立格,格因何立,在于画家本人。格或可称为品,品格之谓。
 

碧水黛山138x69cm 张耀明  
 
在中国的文化中,有人品与画品统一观。古人云,“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天人合一,人画合一”。人格高则画格高,人格低则画格低。   李苦禅对画格与人格的关系多有论述:“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人非有格不能贫。”“贫”,即安贫乐道。“艺术乃真善美之物,人格不佳其心无真可言,流于书画则多生虚伪与浮华,遑言美?而非至美难于臻于善境。”   格于何立?在于“仁”。孔子将格的最高指向确立为“仁”。“仁者爱人”。由此可知,画的品格关乎爱心。
 

日出八达岭180x97cm 张耀明  
 
陈子庄对“仁”的理解是:“我的思想体系是同意‘物我一体’、爱己爱人的。无仁心,一切皆无。学艺术不为自己,也不是只为爱好。初则以之陶冶自己,然后逐渐扩大,想到国家、民族、人类。”这位有名的“大隐”说出这话,当是肺腑之言。
 
雁荡秋清69x69cm 张耀明

套用“画如其人”这一“原理”,便知道张耀明的人品。熟识他的人都知道,张耀明为人正直、务实,处事认真,于事业于艺术均是如此,严谨自律,数十载不改本色,不失本分,口碑颇佳。其不善交际,亦无不良嗜好。我们从画作中巍巍高山、潺潺流水、嶙峋巨石、苍郁草木、错落屋宇中,能领略一股淳正之气。再看“点题”,《清风明月》、《飞虹霁雨》、《雨过山青》、《镜水屏山》、《千峰开霁》、《春暖》、《秋熟》、《落花流水皆文章》、《绿水青山自古今》,等等,可以洞见他的心境,明朗,和谐,善良,他的画风,朴素、真诚,绝无荒率、孤僻、怪异,是以平常的心境,抒发对人生、对天地的诚挚之情。
 
苍然山下路69x138cm 张耀明  

统观张耀明的画,有风神骨气,营造的境界是“可游可居”,并非远离人间烟火的“仙境”,更非冷僻之境。汤贻汾解析笪重光《画筌》云:“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丹青竞胜,反失山水之真容。寻常之境难工,工者颇观不厌;怪癖之形易作,作之一览无余。”这是值得山水画家警惕的,张耀明做到了。

笔墨意韵,存乎大道   说到中国画,笔墨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笔墨,作为评判画品高下的要素,为画家、评论家所关注,几乎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   笔墨一词,具象又抽象。笔墨的内涵,看似清浅,实则深奥之至。“所谓笔墨,其实质主要是用笔,浓墨、焦墨、淡墨,都是笔之轨迹,离开了笔,何以谈墨?笔迹优,墨亦优,笔迹劣,墨亦劣。”(储云《耕读草堂笔记》)这是较为通俗的解释。   石涛云:“笔墨当随时代。”此语一出,即引起画坛震动,争论不休,直至当今。
 
看山听雨心69x138cm 张耀明  
 
张耀明相信,时代精神是存在的,但对中国画的“当代标准”,持审慎态度。他赞同程大利的观点:“文学也好,艺术也好,都不存在当代标准与历史标准。”“‘新’是时间概念,而‘美’才是艺术的本质。”“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
 

太行山写生 68x68cm 张耀明
 
  在当代的时间节点上,中国画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展现各自的才华,发挥笔墨的优势,探讨构成的无限可能,细流汇成江河,当是张扬时代精神。张耀明正是努力践行者。   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古代,当代山水画不可能重复古代山水画的面貌,但气息相通,传统与现代精神一脉相承。   看张耀明的山水画,可见其笔墨功力深厚,熟悉者更知道他对中国画艺术精髓的领会亦深刻。他的艺术观从《一壶砚语》中有所阐发:“中国画追求传情达意,写意而不求形似。这是与中国画根基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决定的,中国画家的审美思想是建立在事物的内在意境而形成的,因而表现在绘画上往往是笔断意连,金石错漏的斑驳陆离感。”“中国水墨画讲究用笔用墨,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浓淡干湿变化万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但若掌握其精髓还需千锤百炼,方能得的。”
 

墨色松林69x138cm 张耀明
 
熟悉着也知道,他受过西画的严格正规教育,开放的观念使他对西画的艺术精髓并不排斥,其表现力优势尽可“拿来”,“为我所用”,在画面的体量感、整体驾驭气势统摄与细部刻画的关系处理上,多有借鉴。只要有底气,只要守住根本,有何不可?他的画来得“整”,无片段疏离感、夹生、琐屑的弊端,盖得益于此。   于笔墨之道,张耀明博采众长,不拘于某家某派,不重复某家面目。他综合运用方笔、圆笔、中锋、侧锋、藏锋、出锋,行中有留,顺势、逆势随机,他的用笔,重而不笨,不弱,不滞,他常记黄宾虹“用笔需重,如高山堕石”之语,笔笔写出,历历在目,令读者读其画如历其境—挥毫作画之实况。他有意识地摆脱“形”与“法则”对线的羁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画得可意与否,在于掌控与摆脱的关系处理得好与坏。”张耀明如是说。
 

溪山万里69x138cm 张耀明  
 
中国画的笔墨与造型相对分离,自米芾、米友仁首创“米点山水”,经明代吴门画派的延展,董其昌的力倡,渐成体系,墨法影响深远。黄宾虹云:“古人于用笔之外,尤重用墨,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墨韵丰富、墨象生动是山水画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在墨法上,张耀明“七彩墨法”综合运用,皴、擦、点、染、积、破挥运自如。张耀明崇尚的山水画大师,古有范宽、李成、王蒙、黄公望、沈周、龚贤、石涛,今有黄宾虹、陆俨少诸家。尤其黄宾虹,气象浑厚华滋,绚斓中见幽淡,朴雅中藏瑰丽,作画时浓、淡、干、湿、焦、宿、积、泼、破墨并用,具有持久的表率与启迪意义。陆俨少山水画气象宏阔,取势雄奇,线形风骨畅达,设色常施以淡赭、石绿、花青,“墨不碍色,色不碍墨”(黄宾虹画语),对张耀明影响至深。二位大师的山水画面目不同,然均善留白,善取舍,我们从张耀明的山水画中,从立象、布局到设色,约略看到二位大师的影子。   应当指出,张耀明对山水画形式语言的探索实践,并非局限于笔情墨趣的追求和提炼,“穷笔墨之微奥”在于“写我之精神灵性”。黄宾虹诗云:“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张耀明在对传统规矩的忠实遵循的同时,抒发当代的人文感受,张扬时代精神特质,迈出了重要一步。


石骨荡清风69x69cm 张耀明  
 
阅历、识见与厚积薄发   观当今某些山水画,常觉得“空”。尽管满纸点线横陈团块堆积,总是难掩内涵的苍白,望之索然无味。其实,表象在笔墨,根由在人心。内心空荡则笔墨无神。笔墨无声,然而,所传达的信息多多。   “彦远之言曰,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成谨细。”这是《芥子园画传•山水卷》中的话。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内涵的充实与空洞,关系到“画品”。我们可以理解所指“谨细”为徒具形骸。   胸无点墨,是谓心“空”。如何解决“心空”的问题,是博见多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好处多多,还能“医俗”。“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侵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学者其审旃哉!”(《芥子园画传•山水卷》)
 

山林清流69x138cm 张耀明  
 
张耀明是诸城人,出生于江南,随父母在部队长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求学于淄博,受教于李波、曾先国诸先生。李波是花鸟画名家,对他的影响在艺术观,“培养审美意识”是其要旨。曾先国专业山水,对张耀明在校即立志主攻山水有发轫之缘。毕业分配到诸城市博物馆,迄今三十余年。诸城素称文献之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文脉绵长。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七十二贤之一的公冶长,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金石大家赵明诚,清代名臣、大书法家刘墉,著名文学家丁耀亢,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现代文学大家王统照,著名诗人臧克家,当代著名电影艺术家崔嵬,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生长于斯,还有秦代博士卢敖隐居卢山,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这里做官,修筑超然台,并留下千古名篇。张耀明日与馆藏文物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瓷器、石雕、石刻、古书、历代名家字画为伴,耳濡目染,陶冶瀚泳,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心灵得以洗涤。可以想象,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狞厉之美,古器具的造型、色泽的意趣气势,书画的线条墨韵,多么震撼艺术家的心灵!   张耀明懂得“外师造化”的道理,黄宾虹曰:“缣素临摹,有不敌舟车流览者矣。”他到过许多地方,在名山大川中作“壮游”,又见过许多名家的书画真迹,在民族文化精英世界中“优游”,还有对历代名家名作的反复审视,临习,对当代名家的造访,相互的交流沟通……这一切,使之获得了多方面的精神滋养。
 

山水云飞69x69cm 张耀明  

张耀明喜欢读书,从经典名著到学术专论,他读了多少书,有多少“发现”,我们不知道,但,他撰写的文章,人们看过。诸如安歧藏孙过庭书谱木刻本、丁耀亢画像、刘诸城家书(刘墉)、诸城琴派古琴考证等等,多与文博有关,分析、论证颇为“专业”,见解堪称精到。他还是诸城市政协的特聘文史顾问。这也无需诧异,书法家、美术家中写一手好文章的人并不罕见,世人共识为这是一个优势。   说了这许多,便解开了张耀明山水画中“耐看”的“奥秘”。如果说,山水画的语言反映张耀明的心语太曲折,那么人物更直接。他的“斑驳淡彩”人物画《阳光总在风雨后》,画面是一队运动员在获胜后相拥而泣,感情难以自抑,这何尝不是他的人生写照!我们现在看到的他的作品,是经过了数十年磨练、打拼的成果。天赋、秉性与环境、学养、师承,造就了他思维活跃,境界高标,技艺精湛,一切皆出于必然。   2014年3月于扶淇河畔之洗研斋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甘肃画廊联盟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gansuhualang@126.com

2015-2018 gansuhual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陇ICP备14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