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境界·2022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喜迎二十大” | 王佑学

甘肃画廊联盟网   2022-08-01 15:46:48


艺术的灵魂是境界。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是产生艺术美感的根本,是流露在作品中的人生感悟。境界体现着艺术与人生的时代精神。

时代呼唤好的艺术作品,更呼唤有大境界的精品。书画家们以“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为心象,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他们将主观精神因素与客观世界相融合,浩瀚宇宙、天地万物在他们自身修养、学识、情感以至生命的倾注下,美的瞬间便定格成永恒,尺幅之中透射出具有深刻内涵的大美形象和大境界。

大境界·2022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喜迎二十大”——王佑学。

 

艺术简介:

王佑学,曾用名幼学。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山东分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淄博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蒲松龄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

自幼习画,早年师从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徐金堤先生。八十年代得识张仃,陆俨少,周韶华,孙克刚,白雪石,周沧米,吴羊木,魏紫熙,张文俊,闫丽川等诸画坛前辈,多承指教,获益匪浅。尤蒙津门孙其峰先生厚爱,收为入室弟子,耳提面命,书信往来二十余年,于做人治艺受益终身。后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工作室(访问学者)。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首届山水画高研班。

自七十年代始参加市、省及全国各类重大展览,并先后荣获提名奖,铜奖和银奖。与山东、广东、北京、上海、香港、台湾及美国、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地区和国家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纪念馆收藏。《美术》、《国画家》、《美术观察》、《荣宝斋》、《人民艺术家》、《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报刊发表其作品和艺术介绍。出版有:《画院派精英﹒王佑学作品集》、《王佑学山水选》、《王佑学山水画艺术》及国内外各类展览作品专集。

丹青寓乐,山水中游,耿直之性,淡泊人生。自2006年起往返于京城与齐鲁两地,走街串巷以感悟首都文化,访师交友以开眼界长见识,潜心读书以升华品格与境界,观古今画作以明传统与创新之源流,览名山大川以澄怀悟道。耳顺之年取“虚静轩”为斋名,意在远离喧嚣与浮躁,多一份沉静和从容。


作品赏析:

 

兴酣挥洒 神气卓然
——王佑学山水画述评

文/孙承庆
(国家画院中国画理论导师)

佑学勤于写生,我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上看见他在全国各地写生的作品。我们从这些作品中便可以观察出画家写生的心理轨迹。山水画家多写生,自古亦然。写生无疑是观察自然山川,撷取山水素材的重要手段,更是体悟山水精神的重要途经。高明的画家在观察自然山水时,一定会注意那些细微的景物,以及时间倏忽变动的形态,不管其有无常形,都会在这变动的形态中穷究其妙,而生发微妙的意境。这意境也一定与常人之体会不同。因此,他创作的这种意境,使欣赏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或多或少的领悟。这就是“喻情于景”。钱钟书先生说:“象物宜以擬衷曲,虽情景皆到,而内外仍判,只以山水来就我之性情,非于山水中见其性情,故仅言我心知山水境,而不知山水境亦自有其心,待吾心为映发也。”画家不是用自己的心境去比山水之景,而是要挖掘山水独特的意境。好的艺术作品,常常会直接进入人们的心里,帮助欣赏者去解读自己的心情。在这一点上,佑学正是用他的山水画作品去映证这一理论。


秋山高 68cmX136cm

佑学创作了很多应景的时令之作。将这些作品比较后,感觉到画家作画并不单纯追求丘壑之奇,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山泽峰峦间的绵密光景,体现山林的清幽宕逸,缥缈灵变。重丘壑之奇,“其奇在表,而不耐久观,且易入恶道。”(王世襄语)佑学为了表现山峦间的景色变化,他将重点放在笔墨的艺术处理上。山水画其实并不需要繁复的构图。一山一峰,一瀑一泉,一两棵树,一楼或一亭,摆布好了,都能得到鲜和而有生命力的画面。生动灵变的山川草木永远是山水画的灵魂,南北朝的宗炳就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在他看来,山林就是与他同唱心灵赞歌的歌友。对自然精神的探索,就是对美的探索,寻找自然之景与人的心灵之相互映发。佑学在他的作品中注意了对繁茂的林木薜蘿,缥缈的野云薄雾,溪瀑的渹湱水波,都投入了细致的观察,所以出现在他笔下的山水灵动多变,气象万千。有些虽系盈尺小品,他也画得气象博大。从而让我们在阅读他的画作中获得一份天地间的真意和心灵的震撼。画家对作品的艺术处理脉络清晰,山脉分合有序,纲目主次显见,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山水画家应具备的基本功力。关键的是佑学在用笔用墨的法度上,有他的独到之处。他对墨色的浓淡处理,很好地表现了草木的流宕野趣,隐隐拂墨表现出茂密山林间缓缓上升起的青霭,烘托出丛林的幽深玄冥。我们在其浓淡干湿的墨色和抑扬顿挫的线条中彷彿体悟到“玩阴阳之变化,得民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的一种天地大美境界和人文关怀。 


忆写张家凹秋色 68cmX136cm


古人云:“天地间有真气,得其意而再现者画也。”所以画中有气,实在是重要。故六法中“气韵生动”为第一要旨。也有人认为,气韵并非云烟雾霭,是天地间之真气,也就是要有笔墨之气。在绘画作品中指画的风格、意境,韵味。这是不错的,但是,也不能忽略山林的云烟雾霭之自然变化规律。清人华翼纶说:“山林有烟霭,无之便是俗笔。”烟霭便是云气。中国古代诗人把云霭看作是“道”,因为它在山林中无处不在,如“道”之于自然。读一读唐宋诗词便知道,凡写大自然山川的诗,几乎没有不写烟霭云气的。王维的诗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杜甫诗云:“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讲的就是“道”。“道”是没有什么东西能阻隔的。钱钟书评这两句诗说:“凡悟一道理透彻处,往往境界皆如此。”所谓“透彻”,就是真正明白了:石涛在黄山始信峰住一月有余,天天观察峰上那突来突去的云霭,其实就是在悟道。《芥子园画谱》中指出“云乃天地之大文章,为山川披锦绣”。我们常说“锦绣山川”,如果画山水不画云霭,锦绣何在?佑学山水画中,非常注意山林中云霭之变化,几乎在他的每一幅作品中,我们都看见他对云霭的描绘。他画中云烟与古人大片留白不同,而是在近中远三境中挤白,而挤出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烟云,不仅突显自然之云烟变幻,而且使其画面浩气周流,壮人襟怀。不过云霭的形态,还须要更丰富才好,不变的是云霭,而变的是云的形态,古代画家认为云有行云、仃云、暮云,烟有轻烟、晨烟、暮烟,烟最轻的为蔼云等。这些特点,画家要掌握也并非易事。古代画家称山为“云山”,水为“云水”,峰峦为“烟髻”是也。正所谓“水流云在,月到风来,对此景象,可以目击道存矣”(清?尤侗《艮斋杂说》)。这种理趣 ,可以说于形之外,无迹可求,不落迹象,需要自己心领神会。


高秋图 68cmX136cm

佑学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用繁多的浓淡墨点表现山水的中远景。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而他的这些墨点,又与米氏云山的“米点”画法有相似处,又有区别处。米氏父子的米点,画近树表现繁茂,“不取工细,意似而已”,画远山大小横点点积成山,以似烟云掩映的蒙胧的感觉,董其昌评其“率易”。佑学的墨点同米氏墨点不相似处,其一在他的墨点浓淡相间,湿点,浓点,焦墨点,显得层次丰富。其二是佑学的点状丰富,横点竖点,斜点,变化多,表现了丰富的画境层次,除了蒙胧之外,还表现了幽深、繁密。其三是米点云山几乎不用线条,画近树也 不作枝,而佑学则不然,他的近树有干有枝、线条清晰。用点稀时,则表示初春的树杪初萌。用点繁时,则夏日枝木葱郁。山间那层层复加繁密的墨点则让我们感觉到丛树杂草,缀艿不止。随时令变化而不同,这些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墨点,经画家重重叠叠疏密相间的组合一起,看似随意点染,仔细观察,则浑然苍厚,造化天成,尽显山水之灵气。可谓灵机妙丽,姿态万千。


燕山金秋 68cmX136cm

佑学善用积墨,他的山水画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黑”。细察之,画家用墨虽浓,但浓中有淡浓淡相间,层层积染,浑厚华滋。乃真悟得用墨三昧。古人云“有笔有墨”,其实很多人都不理解,画画怎么会没有笔墨呢?中国画画法,对有轮廓而无皴法,称为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称为无墨。佑学用点皴法,山林植被疏密浓淡干润各得其当,独得笔情墨趣。古人云:“墨随笔上,是笔为主而墨佐之”。纯用墨者,墨须沉著而不浮。能参透墨色之理,便得墨之真昧。观佑学之画,久而凝视会有寂然之感凝聚于胸,有如登楼远眺,令人悄然动容,顿生诗意。诚如杜子美诗言,“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登兖州城楼》)这种苍茫浑厚,幽深玄远之山水画意境,在由近及远,由大及小的点与线的变奏,墨与色的相融中,使艺术想象力无限的延展,给人以美妙的审美享受。这些正是画家艺术功力的充分表现。   


太行山写生 75cmX110cm

有时同一景致,平常人视之,并不觉美,也并不觉奇,这或许是熟视无暏之故。所以许多画家和理论家,都推崇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之说。许多画家四处云游,学着搜奇纳幽,融入自己的画里,并引以为奇。苏东坡《净因院画记》中说“予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他接着说,世上画功好的画家能非常准确地把握那些有固定形状的人或物,“而至于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辩。”这也许就是“匠”与“家”的区别了。有思想的山水画家,一定是从山水中寻理寻趣,而绝非仅仅是寻形。清代标准的文人画家李流芳(长蘅)在离开西湖数年后返回西湖,从晚上乘舟到第二日清晨皆天清月明,朝日初生,山峰间宿雾渐消,突然间浓云密布,飞雨而至,雷峰塔倏忽消失,四面一片茫然。不一会,皋亭山顶云呈紫色,天又晴和,湖上风和景明,大自然气象顷刻变幻,让画家发自内心的感叹:“山光与水色,相将弄奇诡”,再想想平日写诗作画“觅句畏唐突,作图但形似”,顿时自觉惭愧:“不如浇以酒,一笑铲磈磊”。这些诗句说明了画家所追求的并不是山水之形,画家不能停留在画“像”与“不像”的层面上,而是如何将自己心中的意境,变为纸上的画境。天气的或阴或晴,或雪或雨,与画家的心境相互映衬,此情此景创作出的作品或许才是钱钟书先生所说“擬衷曲”的佳作。长蘅先生说的:“不独目所未经,亦意所不设。”这意思不是自己不曾见过,而是自己还未设计好意境,所以再好的风景,不能打动画家的心,还是不能画的。勉强画出,也只是怪谲之景。 


山村新绿 68cmX136cm

我不能妄猜佑学是否有如此心境作画,若是,这许多作品便都是“拟衷曲”的好作品。“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画家真正理解了这个意思,便能从很平常的景色中推已及景,景我两忘,使自己的心绪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得到净化,便能开拓出山水画新的意境来。

祝佑学先生山水画更上一层楼。

2018年夏日于贵阳

 


黄姚古镇写生 68cmX45cm


皖南写生 68cmX45cm


艳阳秋 75cmX45cm


山蔭道上 75cmX45cm


广西阳朔写生 50cmX50cm


青城春雨 45cmX50cm


秋山深处 68cmX68cm


太行山写生 50cmX50cm


太行烟雨 50cmX50cm


广西黄姚古镇写生 45cmX68cm


金秋太行 136cmX68cm


山村秋艳 45cmX68cm


太行山村写生 45cmX68cm


无声世界 97cmX179cm
 


太行金秋 129cmX248cm



太行山写生 50cmX176cm


大境界书画运营中心

 
特邀顾问:邹立颖 李冬 李晖 罗建泉 边舒才 刘俊京
 
艺术顾问:陈天增 大力 方强 高雪涛 韩一 何仁诰 姜耀南 金格格 郎华 胡慧 李泽霖 李自龙 李任孚 李玉民 刘艳会 刘新春 刘建国 路民 吕大江 马长江 马万国 穆春华 秦明强 任伟 沈风涛 沈克明 宋士操 苏童 孙良利 王犇 王定锁 王力 王巨亭 王信聪 王晓银 王佑学 王世伟 吴康 徐志敏 叶岚 于兆科 余新民 张义宾 赵毅 赵保国 周菁 祝夫刚 左进伟(先后以姓氏首字母为序)
 
总监:王樱红 
 
支持:甘肃画廊联盟网 《甘肃画廊》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甘肃画廊联盟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gansuhualang@126.com

2015-2018 gansuhual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陇ICP备14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