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所创“抱石皴”和“金刚坡”时期作品选

搜狐文化   2018-04-11 22:17:11

“抱石皴”:傅抱石艺术魅力之所在

傅抱石的作品气势恢宏,潇洒灵秀。其魅力则是“抱石皴”,即以皮纸破笔绘山水,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结构。这种“皴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成为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

“抱石皴”得益于重庆郊区金刚坡。1939年春至1946年秋,傅抱石先生一家一直居住于金刚坡茅庐。这里山势雄奇,云雾缭绕,茂郁野莽又不失秀润。茅庐则左依金刚坡,背靠几株松柏,修竹林环绕期间,却似一幅雄奇的图画。傅抱石在此生活虽然艰苦,却整日忙于抗日宣传,勤于对中国画的研究和创作。他以自己崇尚的石涛“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精神,综合中国山水的皴法,创造出浑茫大气的“抱石皴”。

金刚坡是孕育先生特殊画风的母体,金刚坡的名声又随着抱石先生的佳作而被人们所熟知。从以下这幅《金刚坡之景》中,我们则看到鲜明的散锋乱麻皴,这种自由洒脱的皴笔,加之鲜活的水、墨、色,将巴山蜀水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1942年傅抱石在重庆举办“壬午画展”,推出了百余件崭新风貌的山水和人物作品,轰动了山城,为傅抱石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自此以后,傅抱石的绘画艺术进入了完全成熟时期。因此,学界都将此一时期称做“金刚坡时期”,是傅抱石创作力最为旺盛的阶段,傅氏的很多代表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

代表“金刚坡时期”山水画作品,首推《万竿烟雨》、《潇潇暮雨》和《大涤草堂图》。前两幅是雨景。他很爱画雨景,乃至有“一半山川带雨痕”之喻。古代画家多半不直接画雨,通常采用“烟中要有无根树,雨外尤多没骨山”的方法,使人产生下雨的感觉。傅抱石在四川亲眼常见狂暴山雨袭来,四周混沌一片;也常于金刚坡山斋中夜听山雨呼啸声。大自然本身的启示,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作画时,往往先用大笔猛刷急扫,有时用矾水,有时用淡色水,先画出风雨磅礴的气势,然后再用墨笔迅速地东勾西皴,画出大体山势,再后逐步渲染勾勒细部,所谓“大胆落笔,细心收拾”。他很注意下笔的方向和速度,画倾盆大雨时用大笔猛刷,使人感到雨点的速度和力量;画江南春雨时,笔轻轻地在纸上飘忽,留下似有若无的痕迹,景物若隐若现,迷迷茫茫,表现出南方多雨季节雾蒙蒙的气氛。作品中浸透出大气的湿度感和温度感,为传统山水画注入了气体空间的观念。

大涤草堂图.1942年

《大涤草堂图》原是石涛写信请八大山人画的题目,抱石根据石涛信中内容,先后作了两幅。1942年所作颇有奇趣,画面主体几棵大树,大笔泼墨,墨色交融;株顶虽断而枝叶繁茂,很少用线,全以墨色变化表现之。左方草堂,其中细笔勾写凭栏仰面而立的石涛小像,创造出悲天悯人、深沉放达的“涤”境。徐悲鸿为此画题“元气淋漓,真宰上诉”。1945年又作一幅,将草堂置于画面正中,四周浓树,后有远山,笔墨较前幅率意,同样体现一个“涤”字,亦即石涛自题诗中所谓“一念万年鸣指间,洗空世界听霹雳”的境界。抱石对石涛之至爱由《大涤草堂图》也可见一斑。这一阶段,他摸索出独特的散锋笔法,打破了中国画数千年中锋用笔

携琴访友图 1942年作

巴山夜雨 1943年

林泉高逸 1943年

杜甫诗意图 1944 年

青天明月图 1944年

万竿烟雨.jpg 1944年

《万竿烟雨》是抱石先生四十年代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曾被英国有悠久历史的权威性美术刊物《画室》(STUDIO)杂志作为封面,对这个刊物的读者来说是启开了一个东方艺术新天地的窗口。这幅画中,蔽空的竹,漫天的雨,大自然在混沌中颤抖,以雷霆万钧的力量和雄浑的气势,表现出绘画中从未有过的境界。除了远山和占画面一角的溪水,小桥上撑伞佝偻前进的人物,半幅是浓重泼墨,正如石涛题画诗中所描写的:“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花叶宽,试看笔从烟里过,波澜转处不须

东坡诗意图 1943年作

蜀中纪行 1944年

溪上清话图1946

白岳黄山两逸

潇潇暮雨 1945年作

《潇潇暮雨》完成了风格质的蜕变,形成了抱石山水画风格。 《潇潇暮雨》也是写生与诗意结合的典型,取自明人李东阳《乐麓寺》前四句诗意: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是将优美的诗词意境与四川真实的山川境象结合起来酝酿而成的一幅雨境精品。

观瀑图 1945年

夏山听瀑1944

山水

松溪拂琴图

幽溪泛舟1944

溪山放棹 1944

赤壁泛舟 1944

庐峰秋夕1943

“抱石皴”综合了中国山水画皴法特点

傅抱石先生在总结前人“皴法”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抱石皴”,其泉源在于中国山水画的各种“皴法”。所谓的“皴法”是指中国古代画家将对山石纹理的观察剖析研究和综合整理后,用笔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技法。画家把山石的纹理感受,经由毛笔巧妙的传达出来,使观者亦起共鸣的艺术过程,就是山石纹理与笔墨的一种组合。

“皴法”起源于五代北宋期间,范宽的谿山行旅图和燕文贵的溪山楼观图,其雨点“皴法”已经成熟。赵孟钤谌祷秋色上用解索皴,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卷上把披麻皴发展成为正宗模式,高克云在云横秀岭上用米点皴,王蒙在秋山草堂、深林叠章上用牛毛皴,在具区林屋上用骷髅皴,倪云林在小山竹树、紫芝山房上用折带皴。在北宋韩拙山水全集上皴法只有五种,到了元代,已有十种之多。北宋韩拙山水全集上皴法只有五种,到了元代已有十种之多。其主要种类有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牛毛皴、米點皴、卷云皴、折带皴、长披麻皴、短披麻皴、雨点皴、点子皴、鬼面皴、马牙皴、荷叶皴和解索皴。

大斧劈皴

折带皴

长披麻皴

点子皴

荷叶皴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甘肃画廊联盟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gansuhualang@126.com

2015-2018 gansuhual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陇ICP备14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