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先生的非凡气度和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打动了我们,他用手中的笔诠释着生活的另一种美。艺无止境,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艺术的痴迷令人感动。

苏童作品
记者:您在绘画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一定走过了不少曲折的道路,请您谈谈与书画结缘的经历吧?
苏童:我从上小学就开始喜欢绘画,那时有人送给父亲一张老虎图挂在家里,我看了非常喜欢,那时便对绘画产生了兴趣。那时农村是很难买到纸、颜料的,都是住在城里的姐姐带给我的,还给我买一些连环画,我就照着那个描。经常在课堂上偷偷的画,有一次被老师发现了,非但没有批评,反而鼓励了我。七十年代初还没有恢复高考的时候,我半工半读,绘画时间还是比较自由的。后来考上大学,第一年学习的是西画,第二年就开始研究雕塑了。

苏童作品
记者:您创作了《高原情》、《民工》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作为一位传统写实风格的画家,您是怎样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的?
苏童:古圣人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感受天地之美,就必须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观察自然,体味自然。作为画者,尤应如此。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艺术也是多种多样的,适合自己的方式有感而发的创作就是自己的。
苏童作品
记者:谈谈您的工笔人物画的创作特点和技法?
苏童:我的人物画造型准确、神韵生动,吸收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优秀成分,并把西画的光影色彩巧妙地运用,产生了自然和谐的肌理效果,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书画应该是很潇洒的事情,特别是工笔画的创作。我耗时一年创作了一幅长五米多、宽二米的巨幅工笔,我不喜欢急功近利。大都市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美术大师的优秀作品,促使着我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完善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苏童作品
记者:您是怎样看待画家的修养的?一位优秀的画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修养?
苏童:陆游有一句话说“功夫在诗外”,我一直很重视这句话,画家的修养应该是品德、学识、才情等多方面的综合。但它并不是直接表现于绘画创作的表面形式上的,而是反映在作品的意境中,格调上的,是看不见却可以感觉到的。中国古代绘画论讲,修养高了,人品就会高,而画品是由人品决定的。毛颖足吞虏,《书道》中说:“自来书品,视其人品。故无学不足以言书,无品尤不足以言书,此书道之理也。”所谓大艺术家都是广义上的大文人,不仅画艺超人,其他方面的修养也是超人的。从事中国绘画创作的人,必须在诗词、书法、历史、哲学等方面提高修养。
苏童,山东日照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海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研究院专业画家。现居北京。
作品《假日》获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创作优秀奖。作品《老工友》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盛装》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首届线描艺术展。作品《家音》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8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圣火耀高原》入选2008年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作品《高原情》入选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高原盛装》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奖(最高奖)并被收藏。作品《春》入选2010年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作品《吉日盛装》获2011年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民族“百花奖”大展获铜奖并被收藏。
(境界书画网名家访谈栏目 总编辑:杨俐珺 编辑:裴小燕)